近日,我院介入治疗室成功为一名慢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开通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目前,这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腹痛、便秘的症状基本消失,现已安全出院。
74岁的陈阿姨近两年以来总是感觉肚子不舒服,尤其是一吃完饭,上腹部就隐隐作痛,几个小时之后,痛感才逐渐缓解,陈阿姨开始也没当回事,以为自己吃坏了东西。不久,陈阿姨又出现便秘,两三天才能排1次便,用药都不管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陈阿姨的日常生活,让她痛苦不堪,吃饭成了她最痛苦的事情。陈阿姨在家属医院就诊检查,腹部增强CT结果显示:主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诊断为性缺血性肠病。医院的医生给予扩张肠道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措施后,陈阿姨症状稍有好转。可是,饭后腹痛、便秘的症状时有发作。
“医生,我一吃完饭肚子就疼,可是也没有吃坏东西,还便秘,什么都不敢吃,更不敢吃多,生活一点乐趣都没有。”在介入室的专家门诊,陈阿姨一进诊室,就对着刘丙木主任哭诉。刘主任综合检查结果判断,陈阿姨患的是慢性缺血性肠病,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肠道血液供应,有效的办法是开通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但陈阿姨的血管条件极差,术中风险高,而且患者基础病多,血管闭塞时间长,开通的希望较小。但看着陈阿姨痛苦的神情,刘主任决定,还是应该为了患者而努力一次。
术前,刘丙木主任带领团队对陈阿姨病情进行了充分的评估,最后制订出以双向入路,一路是常规入路,一路是通过侧支血管,逆向入路,二路并进,互相协同的方案进行手术。经过5个小时艰苦的努力,最终为患者开通了闭塞的血管。术后,陈阿姨没有再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一周后安全出院。几天后,陈阿姨兴奋地给刘主任打电话说“现在我什么都能吃了,一点症状也没有了,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刘丙木介绍,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很高,许多患者由于得不到早期的诊断,失去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像陈阿姨这种情况,医院就诊,到最后确诊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来到我院接受治疗时,肠系膜上动脉已完全闭塞,造影过程中根本看不出其出口位置所在,给介入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双向入路,提高了手术成功的几率,成为治疗慢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
缺血性肠病的症状是什么?
如何治疗?
什么是缺血性肠病?
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此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种。
缺血性肠病的症状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
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而无相应的体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胃肠道排空障碍。AMI常以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血便或出现肠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及穿孔。此病起病急,早期无特异表现,病死率高。
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质量减轻。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与缺血的肠段有关),多发生于餐后15~30分钟。1~2小时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
缺血性结肠炎(IC):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小时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等腹膜炎的体征。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01一般治疗原则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
02药物治疗
AMI的治疗:
◆初期处理:复苏,包括减轻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和心律失常;
◆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应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
◆抗栓治疗: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凝及溶栓制药,主要适用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尽早使用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1次/d,溶栓治疗;并给予肝素20mg,静脉滴注,1次/6h,抗凝治疗,疗程2周;抗凝治疗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但能抑制血栓蔓延。
CMI的治疗:
◆轻症患者,重新调整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餐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亦可禁食,给予肠外营养;
◆应用血管扩张剂(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
IC的治疗:
◆禁食;
◆静脉营养;
◆用广谱抗生素;
◆积极治疗心血管系统原发病,停用血管收缩药;
◆应用肛管排气缓解结肠扩张;
◆应用血管扩张药(罂粟碱、前列地尔、丹参);
03介入治疗
AMI的介入治疗
适应证:
(1)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阻塞、无明确肠管坏死证据、血管造影能够找见肠系膜上动脉开口者,可考虑首先采用介入技术开通阻塞,如果治疗技术成功(完全或大部分清除栓塞)、临床症状缓解,可继续保留导管溶栓、严密观察,不必急于手术。如果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即使开通了肠系膜上动脉阻塞,亦应考虑手术治疗;
(2)存在外科治疗的高风险因素(如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动脉夹层等)、确诊时无肠坏死证据。可以选择介入治疗;
(3)外科治疗后再发血栓、无再次手术机会者,有进一步治疗价值者。
CMI的介入治疗
适应证:治疗慢性肠系膜动脉狭窄的目的是解除腹痛、改善营养不良、预防突发肠梗死。
04缺血性肠病的手术治疗
轻度肠系膜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内科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适用于中重度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较差,往往需要借助外科手术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往期回顾
01
百岁老人重新站了起来我院骨一科成功治疗一位超高龄骨折患者
02
我院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成功取出18cm巨大肾癌
03
我院消化内三科开展食管环周早癌内镜下隧道式粘膜剥离术(ESTD)
编辑:杨雪
审阅:郑红
小编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本期小编杨雪。为了更及时传播资讯,传递信息,我们欢迎并诚邀您为编辑部提供以下方面信息与稿件:新闻、故事、人文、摄影等。以下是我们的联系方式,欢迎投稿哦~
邮箱:bd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