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两年,旁路开放手术的无截肢生存率高于腔内介入治疗。在血运重建术后1年和2年,接受旁路手术的患者有更少的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症状。在旁路和腔内介入治疗后,再次干预以保持通畅的情况同样常见。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中,血运重建的最佳策略尚不完全清楚,且仍有争议。腔内治疗方法目前占主导地位,然而表明其优势的证据依然有限。因此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医学院血管外科和医学研究所的AngelicaPerlander和他的同事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旨在探索CLTI患者股腘段血管的开放手术和腔内血运重建的结果。结果发表于权威杂志JournalofVascularSurgery。研究方法
在年3月至年1月期间,例以股浅动脉和/或腘动脉段为主要靶病变的CLTI患者接受了腔内介入治疗(n=)或旁路开放手术(n=73),并进行了前瞻性随访。血运重建技术的选择是根据国际和当地的准则。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主要终点是用Kaplan-Meier评估无截肢生存率(AFS),次要终点包括CLTI症状缓解率和再干预率。采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研究截肢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两年内无截肢生存率(AFS)腔内组为59%,旁路组为76%(p=0.)。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证实AFS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死亡率是观察到的组间AFS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序贯多元回归分析中,两组间的AFS观察到的差异有利于旁路开放手术,并且在控制了已知预后重要性的协变量后仍然显著HR=2.38(95%CI1.14-4.96)。两年后,接受旁路手术的病人中,有更高比例的人没有缺血性静息痛、伤口和坏疽(65%vs45%;p=0.)。两组患者在两年内再次接受干预的比例相似(38%vs39%;p=0.90),但旁路组的重复再干预更频繁。图1.本研究患者流程图。
图2.a)旁路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下肢严重缺血后无截肢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CI95%)。共有例重症肢体缺血患者接受了旁路手术(73例)或腔内介入治疗(例)。所有患者随访天。两年的对数秩检验p=0.。b)相同队列中总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两年的对数秩检验p=0.。c)在同一组患者中,无截肢生存率相应的Kaplan-Meier曲线。两年的对数秩检验p=0.。
图3.干预前及干预后1年和2年的临床表现(按照卢瑟福分级):卢瑟福0-3级,无严重缺血迹象;卢瑟福4级:静息痛;卢瑟福5级,轻微的组织损失;卢瑟福6级,主要组织损失或坏疽。干预之前所有的病人患有CLTI(卢瑟福4–6级),两组的绝大多数有小的组织损失(卢瑟福5级)。一年后,48例腔内组(42%的整个腔内队列)和55例旁路组(75%的整个旁路队列)无肢体威胁性缺血。两年后,腔内组52例(45%)和旁路组46例(65%)患者无肢体威胁性缺血。
表1.基线人口统计学、并发症、症状学和解剖学特征。
表2.腔内及旁路手术的血运重建方法的细节。数值为(n),测量单位为mm。
表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干预两年内截肢或死亡风险的混杂因素。
研究结论
术后两年,旁路开放手术的无截肢生存率高于腔内介入治疗,病例组合的差异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结果。在血运重建术后1年和2年,接受旁路手术的患者有更少的CLTI症状。在旁路和腔内介入治疗后,再次干预以保持通畅的情况同样常见。本文由崔超毅医师审校及组稿张省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