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彦君,王雅琪,王勇平,王学成,熊优,杨明
中药是我国历经了几千年实践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其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起效的特点决定了中药在临床上的治疗优势。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中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是中药材及其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稳定可控的保障。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局限,绝大部分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效”关系尚未得到切实阐明,致使现行中药质控水平陷入“难关药效,量而不准,难控难评”的窘局,这些都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瓶颈[1]。
近年来,部分药学工作者提出以“中药药效组分群”为研究对象的思路,将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问题简易化,具有药效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制明确、可控性强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中药复方[2-4]。而构建“药效组分群”的首要和关键在于实现药效组分群的筛选和辨识。然而,目前尚缺乏中药药效组分群整体性思路及方法,对药效组分群间“质-量-效”关系依然不够清晰,实践案例较少。本文拟从中药药效组分群发展历程出发,系统总结和分析现行药效组分群的筛选思路、组分配伍、质控模式等内容,探讨从复杂成分群中寻找“药效组分群”,并构建配伍关系的研究思路,以期又快又准地锁定中药药效关键组分,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关联药效,量而又准,可控可评”的愿景,为后续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1中药药效组分群发展历程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将中药分为5类,其中2类新药项下就有“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和“复方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群”2种类别,有效组分群组成的复方制剂实际上是“药效组分”的雏形[5];年科技部专门设立的“”计划“中医理论研究专项”中,王永炎和张伯礼院士创新性提出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念,以临床确有疗效的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遵循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以组效关系为基础,针对临床适应病证,筛选组方。年,张贵君[6]在第二届中药现代化新剂型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上明确指出:中药的发展必然趋于组分中药,并提出中药药效组分理论,认为中药药效组分有机结合,而非随机搭配,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着某种合理的质和量的必然规律,并从药效组分、生物效应分析角度,对中药标准物质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李萍课题组[7-8]提出基于整体观、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具有普适性的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群研究思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作用构建复方评价体系。贾晓斌课题组[9]提出“组分构成”理论,认为中药物质基础由多成分构成,组成有序整体,相似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构成组分,不同组分又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了中药的整体,强调组分配比结构关系及量化要求。
综上,中药通过药效组分群多途径、多环节整体发挥疗效的思路越发得到普遍共识,寻找及合理配伍药效组分,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中药复方的简化系统,成为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2现行中药药效组分群“质”的辨识模式
中药药效物质的辨识是构建“药效组分群”的首要和关键。目前,已形成了多种药效组分群“质”的辨识方法,对阐明中药药效组分各有优劣。
2.1经典的活性追踪分离模式
基于分离分析和活性追踪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源于西方国家的天然药物研究,即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活性筛选确定有效成分的模式。虽然该模式存在费时费力、药效活性可能越筛越弱,成功率低等问题,依然为多数单味药材提供大量物质基础和药效信息,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Ho等[10]以活性追踪的方法从当归中分离得到的(Z)-藁本内酯、当归酸-(Z)-藁本内酯-11-醇酯、阿魏酸松柏醇酯、阿魏酸,在低质量浓度(1~10μg/mL)时,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于垂亮等[11]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式,从蟾酥中分离得到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且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蟾毒它灵,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体内活性为蟾毒灵的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此外,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发成功的如抗疟药青蒿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石杉碱甲、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嗪等药物大多基于此模式发展而来。
2.2体内药效组分表征关联分析模式
2.2.1血清药物化学
血清药物化学是基于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才能发挥作用,采用现代分析方法表征人/动物血清中移行成分,包括原型物或代谢产物,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多采用液质联用技术中质量短缺过滤技术、背景扣除和统计学处理等方式,降低血中内源性成分的干扰,辨识和鉴定血中移行成分。王喜军团队对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系统研究,分别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复方安替威胶囊等10余种常见中药方剂血中移行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单体验证、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高通量活性筛选模型等方式对移行成分进行药效评价[12-14]。该模式具有快速、准确、低成本、易操作、应用面广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取血时间点、微量成分较难监测、给药剂量难以掌控等问题[15]。
2.2.2药动学
药动学分析模式是基于大部分药物药效成分可能在生物体内通过广泛代谢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而发挥药效作用,包括具有适宜的动力学特征的原型成分组及活性代谢组学,对揭示中药体内复杂药效组分群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体内外关联网络分析、代谢组学等新理念越发得到普遍治白癜风沈阳哪家医院好治疗皮肤病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