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门诊体检或住院部见到患者拿着一份有腔隙性脑梗死的头部CT报告单说自己得了中风,紧张得不得了,如鲠在喉,好像天都要塌了似的,世界一片黑暗。其实,人们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又了解多少呢?
概述
腔隙性脑梗死与我们常说的引起严重神经系统症状脑梗死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很多脑梗死的锅,腔隙性脑梗死背不起。特别是体检中发现的腔隙性脑梗死,几乎所有患者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医院影像诊断结论还会描述为脑内缺血灶。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多数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在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1]。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肯定是中风无疑。只不过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微小的脑梗死病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约占所有脑梗死发病的20%。
这种梗死多数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就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梗死灶。由于病变很小,经常位于脑的相对静区,也就是非功能区,许多病例在急性发病期间在临床上不能被确认。而仅在累及重要的功能区或传导束时才出现明显的症状。
随着核磁共振(MRI)的临床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被确诊。
病因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长期、慢性的高血压损伤脑内小动脉,导致小动脉和微小动脉壁的透明变性,使得管腔变狭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其他少部分病因包括:
1、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的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2、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已经严重狭窄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梗死;
3、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癌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阻塞小动脉,形成微小梗死;
4、颈动脉系统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也可堵塞颅内小动脉,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主要症状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道,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这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单纯的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Fisher将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归纳为21种综合征。最常见的有纯运动型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及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四种类型。
需要强调提出的是关于“腔隙状态”,这是由于大量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导致脑功能全面受损,继而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痴呆、假性球麻痹(以后具体介绍)、双侧瘫痪、大小便失禁、帕金森综合征等症状,往往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物质和心理方面的负担。
由此看来,腔隙性脑梗死虽小,其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却可以很严重。虽然单一的腔隙病灶很少造成昏迷那样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弥漫性的脑小动脉变性已经形成,可以继续出现新的梗死灶,形成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在多次中风发作的背景下,这种腔隙性脑损害的累积和叠加,势必造成更为广泛的脑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痴呆,这也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原因。
另外,更需要全面正确看待所谓“腔隙”,“腔隙”并不等于“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灶,腔隙性脑梗塞,血管周围间隙如何区别[2]
1.定义:血管周围间隙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由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和法国生物学和组织学C.P.Robin提出,后来命名为Virchow-Robin腔(VRS),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VRS将血管与周围的脑组织分离开来,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MRI能够在体显示这一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结构,并发现VRS的增多和扩大与多种神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B病因:VRS增多和扩大见于老年脑、高血压、糖尿病、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积水、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隐球菌感染、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等。2.过去一直认为,VRS是蛛网膜下腔伴随穿通血管进入脑实质的延伸,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目前认为,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电镜与示踪剂的研究证明,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3.按照所在部位,VRS分为三种类型。①随着豆纹动脉通过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这里称基底节型;②随着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半球灰质,延伸至白质,称大脑半球型。③也有些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的VRS,称中脑型。大脑半球型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是脑老化的一个特征,未发现基底节型VRS与年龄有关。4.腔隙性脑梗死及慢性脑缺血尽管根据MRI很难完全将VRS与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区别开来,Bokura等对个病灶进行了尸检脑组织的MRI和病理对照研究,发现根据病灶的大小、形态和部位能够区分大多数的VRS或腔隙性梗死灶,其中病灶大小是最重要的因素。VRS最常见于基底节区,呈圆形或线形,平均大小1.9×0.9mm,72%2×1mm;而腔隙性梗死灶也常见于基底节区,但47%呈楔形,平均大小3.0×1.6mm,60%2×2mm。因此,基底节区3×2mm以上的病灶或脑干的病灶,一般很可能是腔隙性梗死。Shiratori等报道1例一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广泛VRS扩大,快速FLAIR显示高信号中出现低信号的VRS扩大,提示了慢性缺血是VRS扩大的可能机制之一。
腔隙灶:FLAIR序列呈低信号,周围伴有高信号胶质增生。腔隙性脑梗塞:FLAIR序列呈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FLAIR序列呈低信号,周围不伴有高信号。
主要对策
做好脑卒中二级预防:控制血压达标、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为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而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绝对戒烟、调控血糖、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动脉病变的发生。
尽管大多数腔隙性脑梗塞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甚至终身不能被发现,但毕竟也有小部分重要功能区或传导束部位梗死者可有症状,多发腔隙性梗塞者可有严重脑功能受损。所以不要草木皆兵,只要见到腔隙性脑梗塞就认为自己是中风病人了,但也不要掉以轻心,这大概就是有或无的区别吧!相信,伴有卒中可控危险因素的腔隙性脑梗塞的人,积极面对,拿起二级预防的武器,卒中会远离我们的。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恐惧的,只有充分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的驾驭它。
[1]吴江、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p.
[2]魏军,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部分内容摘自腔隙性脑梗塞相关文章,若有意见,请联系本为什么会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