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
心脑血管疾病
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其中,
约有30%的脑梗塞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颈动脉是直接给大脑供应血液主要血管,
一旦因动脉硬化出现了狭窄,
那大脑随时都会处于“危险”之中。
近日,
记者就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问题,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裴本根。
“人体供应脑部的血管包括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其中两条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当发生颈动脉狭窄时,脑供血明显减少,一旦颈动脉狭窄部位斑块碎片脱落,就会顺血流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塞,导致中风。”裴本根主任介绍,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卒中”:突然发生头昏目眩,眼晴暂时性发黑,胳膊、腿发麻无力,嗜睡、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耳鸣,言语不清,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这些表现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所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偏盲及语言功能障碍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颈动脉已经出现狭窄的患者,就需要借助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结合降压、降脂以及降糖药物的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的发展,不过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引起动脉狭窄的斑块。对有“预警”信号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是首选治疗方案,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可以娴熟地胜任该项手术,术中适当应用转流管以及补片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疗效。
近年来,由于安全有效的支架输送、投放工具和支架的发展,尤其是脑保护装置的应用,医院神经外科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上的应用日益增多,据了解,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特别是伴有心肺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该治疗措施。
80岁的陈大爷反复头晕3个多月,刚开始陈大爷家人以为是陈大爷没有休息好,可就是今年8月份的一个清晨,陈大爷突然感到头部一阵剧痛,家人赶紧将其送到了医院急诊科,之后其经急诊科转到神经外科进行治疗。医生查体发现陈大爷“神志清楚,言语基本清晰,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外院彩超显示陈大爷颈动脉斑块形成伴狭窄。颅脑CT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左侧颈内动脉水平岩段重度狭窄,约90%”。鉴于其重度狭窄,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手术风险极大,且已80岁高龄,所以对陈大爷进行调整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微循环、扩容、增加脑供血、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等对症保守治疗,然而陈大爷一般症状无明显改善,仍频繁出现头晕、肢体乏力、麻木等脑供血不足症状。结合患者脑血管造影,手术指征明确。
裴本根主任与陈大爷的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其家属同意实施手术。针对陈大爷的病情,裴本根及其团队经充分讨论,为陈大爷制订了完善的治疗方案,遂为陈大爷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以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术后继续对症治疗,陈大爷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明显改善。看到亲人手术效果恢复的很好,陈大爷家人对裴本根感激万分:“神经外科的的专家水平真是高,我们真的担心老人这次挺不过去了,幸好遇到了裴主任,手术后经过规范化治疗,现在老人身体恢复的还是不错的!”
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外科医疗设备先进,擅长现代微创介入手术和传统经典开放手术等多种手段个体化治疗颈动脉狭窄。采访结束时,裴主任这样介绍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相比开放手术治疗,有避免全身麻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适用于高龄、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差的患者。
编辑王艳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