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食蟹猴脑梗死后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
与认知障碍的疗效研究(BACIS研究)
背景资料: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的神经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年卒中治疗学术行业圆桌会议推荐其用于脑梗死药物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其中,食蟹猴、猕猴等具有多脑回、脑体积大、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分明、脑深部核团清晰、灰白质分布及比例与人类相似的优点。
中山大学的灵长类与人类进化研究团队是学校重点建设团队之一。以广东省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由人类学系、生科院、心理学系等单位学者合力建设,形成了文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传统,积累了大量灵长类、人类进化相关的资料。
(图为启动仪式,左至右依次为医院裴中教授、医院焉传祝教授、医院曾进胜教授、石药集团董事兼执行总裁王振国先生)
年11月25日上午,恰逢第二十届国际神经病学中山高峰论坛举办之际,医院联合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在广州共同启动了「丁苯酞对食蟹猴脑梗死后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与认知障碍的疗效研究」(简称BACIS研究)。该课题为「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下急性脑缺血损伤机制与保护研究的子课题。
石药集团董事、执行总裁王振国先生
丁苯酞是我国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化学Ⅰ类新药。软胶囊制剂于年上市,注射制剂于年上市,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凭借其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广大神经科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并被多个临床指南所推荐。几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丁基苯酞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医院贾建平教授牵头的丁苯酞治疗皮层下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也表明苯酞显著改善皮质下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课是首个丁苯酞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其目的是采用食蟹猴局灶性大脑皮层梗死模型,以Aβ沉积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作为主线,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脑内Aβ负荷、分布的变化及受试动物认知功能的变化,评估二者的相关性,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可能的调控靶点及丁苯酞可能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丁苯酞用于灵长类动物脑卒中治疗的作用机制。
课题负责人医院曾进胜教授
课题负责人曾进胜教授表示:在非人灵长类脑缺血模型基础上采用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开展脑梗死灶局部和全脑损害的机制及保护的多中心研究,是目前脑缺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本课题将参照药物临床试验规范,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及盲法的原则进行药物疗效的临床前研究,利用非人灵长类局灶性脑缺血后近远期全脑功能影像学、组织学、行为学及电生理学综合评估体系进行盲法评价。
相关阅读
丁苯酞在线发表颅脑损伤研究领域的重磅成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