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科常见急症救治法
1.昏迷
昏迷是指生命体征(呼吸、心跳等)存在而意识丧失,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缺乏反应,昏迷在临床上分为深昏迷和浅昏迷,浅昏迷的病人,有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可能会有用手摸摸头,拉拉被子等,对外界刺激和疼痛尚能有反应,深昏迷病人,没有自发动作,全身瘫软,对外界的一切刺激无任何反应,包括瞳孔反射和角膜反射均已丧失。
另外,昏迷病人在昏迷前期,有两种表现:嗜睡和昏睡,嗜睡病人,精神较差,动作少,长时间的睡觉,可以唤醒,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后又继续入睡;昏睡病人,要给以较强的刺激才能唤醒,回答问题不全面,模糊不清,以上两情况,虽然不属于昏迷,但往往发展成为昏迷,应该引起注意。
[病因]:
1)脑血管病:患病者多为老年人,发病急,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还有一种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类病人是因脑部其一区域因血液供应不足而使脑动脉发生短暂性的缺血导致昏迷,这类病人发生昏迷一般只几秒钟即可恢复,其它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脑部感染: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脑及脑膜的炎症性病病,病人发生昏迷前,有明显的感染迹象,但炎症的控制治疗效果不好,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
3)脑部外伤:由于脑部受到暴力打击,大脑出现的一过性功能障碍,有短暂的昏迷,很快可自行恢复,无明显的脑器质性损伤如脑震荡等。但有的因外力打击脑部后,出现了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和脑骨折损伤如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等。
4)缺氧性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不能把足够的血液送入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及缺氧,或者患有呼吸道阻塞、肺气肿、肺炎等病的人,因为缺氧可导致昏迷,还有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肾疾病、尿毒症、药物中毒性疾病以及物理性损害如中暑、触电等也可以导致昏迷。
[应急处理]
1)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拇指压迫病人的眼眶内侧,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同时注意呼吸、心跳情况,应将病人平卧在平整的硬板上,松解病人的衣领,将病人头部向后仰,并将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包括假牙,以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还应进行心肺复苏。
2)用拇指未端压迫人中穴位2-3分钟。
3)昏迷是临床上危重的现象,医院抢救。
2.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加快或变慢,或呼吸变深,或呼吸变得不规律,这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异常,临床上根据呼吸困难者有不同表现,将呼吸困难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和混合性呼吸困难三种类型。
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吸气费力而深,有喘鸣或频繁干咳,并可见胸骨上窝、锁骨上凹、肋间隙与上腹部呈凹陷;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气费力、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孝呜音;混合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吸气和呼气均费力,呼吸频率增加等。
[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
i上呼吸道疾病,如喉头水肿、咽后壁脓肿、喉及气管异物白喉等。
i下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孝喘、肺炎、肺气肿及肺栓塞等。
i呼吸功能受阻,如气胸、胸水、肋骨骨折、肿瘤压迫等。
i呼吸肌和膈肌麻痹也可导致呼吸困难。
2)心血管疾病:
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包积液以及心肌病等。
3)中毒性疾病:
一氧化碳中毒、化学药物中毒、缺氧、毒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4)其它疾病:
脑部疾病、脑血管意外、重症贫血、休克以及重症肌无力及癔病等。
1)呼吸困难如果是因鼻腔、喉及气管内进入异物所引起的,应尽快将异物取出,医院,以免发生意外。
2)呼吸困难者,应将患者的身体扶起,呈半卧位或坐位,减少疲劳和耗氧,这样呼吸就会变得畅通一些,让呼吸困难者吸入氧气,可以改善缺氧、紫绀。
3)呼吸道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一般可给予患者服化痰,解痉药物如必嗽平、舒喘灵片、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4)注意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患者保暖,给予清淡饮食,鼓劢患者多吃蔬菜及水果以补充体内水份。
3.急性腹痛
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病人自觉腹部突发性疼痛,多由腹腔内部或腹腔外部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前者称为内脏性腹痛,常为阵发性并伴有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腹痛由内脏神经传导;后者腹痛是由于躯体神经传导,故称为躯体性腹痛,常为持续性,多无有什么症状。腹痛的部位常可提示病变所在位置,急性腹痛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一定要注意发病方式(如突发性剧痛或渐渐痛等),腹痛性质(如阵发性绞痛、持续性疼痛等),腹痛部位(如上腹、下腹、脐周等)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因为不同的腹痛方式、性质和部位,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
1)腹腔器官疾病
i腹膜及腹腔器官的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等。
i胃、十二指肠疾病如十二指肠炎、胃溃疡、球部溃疡及胃扩张、胃癌等。
i胆道病变如胆石症、胆道蛔虫等。
2)腹外脏器疾病
i多由于隔膜炎腹外脏器疾病、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塞、铅中毒等。
i如卵巢肿瘤扭转、脏器的扭转和破裂、宫外孕破裂、肝或脾破裂等。
1)让患者保持安静,取俯卧位可使腹痛减轻,可用双手适当压迫腹部使腹痛缓解,但要注意任何性质的腹痛都不要让病人吃东西,可给适当药物如阿托品、-2或维生素K3可暂时缓解疼痛。
2)若是因暴饮暴食所致腹痛、腹泻者,可试用桐油按摩腹部,往往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
3)腹痛剧裂并伴有呕吐、高热、血便时,医院治疗,可用吡哌酸、灭滴灵、黄连素、氟哌酸或环丙沙星等广谱抗生素。
4.癫痫
癫痫俗称“羊角疯”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的大脑皮层功能呈一过性紊乱,它具有突然发作、自动中止和反复发作的特征。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为多样,可有意识丧失、精神障碍、肌肉抽搐、感觉异常、内脏功能紊乱等。
癫痫的发作形成,可分为癫痫大发作、小发作,精神发作和局灶性发作,一般以癫痫大发作医院求治占绝大多数。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频繁的癫痫发作,发作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期间意识不恢复。
癫痫持续状态若在1-2小时内不制止,可危及生命而死亡,或造成永久性脑损伤。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乙型脑炎、其他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炎、脑脓肿、脑肿瘤、脑血管病和脑缺氧等可引起。
2)脑寄生虫病,如脑血吸虫病、脑型疟疾等。
3)颅脑外伤。
4)脱鞘性脑病。
5)脑血管病。
6)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等。
7)代谢障碍性疾病:高血糖、低血钙、尿毒症、肝性脑病、苯丙酮尿症等。
8)中毒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农用杀虫剂,工业有机溶剂,中枢兴奋药(如马钱子、麻黄素等)过量。
9)婴儿早期脑损伤。
1)将舌板或筷子置于患者一侧的上下磨牙间,以防咬伤舌头,
2)解开衣扣、裤带,以保持呼吸畅通,以利呼吸并清除口腔中异物、摘掉假牙,侧卧位以防口腔异物和分泌物误吸。
3)持续状态要给予吸氧,注意观察病人发作时头、眼的位置,瞳孔有无散大,抽搐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有无尿失禁,舌咬伤等。
4)控制抽搐应肌注安定注射液、氯硝基安定注射液、苯妥英钠注射液,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癔病
癔病又叫做歇斯底里发作,以往作为“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认为是精神因素所致的神经功能活动失调,包括神经衰弱,癔症、精神衰弱和强迫证以及内脏神经功能失调等。
癔病是具有某些特征性性格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剧发生的一种疾病,可能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使症状加重、改变或好转,该病症状虽千变万化,但预后良好,又易于复发,青壮年时期容易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各种精神因素,如家庭不和,人格受辱等能够使患者感到气愤、委曲、恐惧等都可直接引起癔病发作,同时会影响状的产生和内容,在同样精神因素作用下,具有典型癔病特征性格的人则容易发病,所谓特征性格就是:易感情用事,好走极端,情绪易激动而多变,容易受到别人的言语行为的影响,给人缺乏主观的印象,这是暗示性的特点,这一点常被用于诊断和治疗,病人好夸耀,好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富于幻想,有时甚至会把幻想与现实混淆。
1)家属应镇静,对患者要关心体贴,要给“台阶”但不要迁就,不可岐视患者,在这基础上进行治疗,并配合暗示。
2)不同症状用不同方法治疗:
i痉挛发作和躁狂状态者,可针刺人中、合谷、涌泉、须强刺激。
i对癔瘫者要作好充分的思想交流,在病人迫切要求治疗,又对人生有信心的情况下,可采取暗示治疗(针刺涌泉,静注葡萄糖酸钙、感应电治疗等)一旦有效立即鼓励病人,以巩固疗效,治癔病,治疗环境很重要,家庭中的环境巩难收效。
i精神症状明显,而又体弱不能承受针刺的可应用镇静药肌注,如安定10mg肌注或冬眠灵25mg肌注。
i其他类型都可用针刺,葡萄糖酸钙等进行暗示治疗,但均需在患者合作的前提下进行,并且操作者要机智。
6.抽搐
抽搐是指不自主的发作性的骨胳肌紧张或收缩,可见于多种疾病,抽搐是全身性的,或者是双侧同时出现,持续的肌收缩称为强直性痉挛;断续的肌收缩称为阵发性痉挛等,常伴有意识丧失。
抽搐发生的病因很多,可能为神经系统的局部表现或全身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常见的病因可分为: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i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及脑寄生虫病等。
i脑血管意外如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i脑外伤和颅内肿瘤。
2)伴发意识障碍的癫痫大发作、代谢性痉挛(尿毒症、低血糖、低血钙)、中毒性痉挛(金属、有机化学剂、食物、药物中毒等)以及某些急性病(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等。、
3)不伴意识障碍的手足抽搐症、破伤风、狂犬病,癔病性抽搐。
1)将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头后坠堵住气管,并使口腔内分泌物自动流出,以防分泌物和呕吐物进入气管发生窒息。
2)为防止病人抽搐时咬伤舌头,可用筷子或手帕和毛巾放入患者口中一侧,在病人手脚及全身抽动时,应防止碰伤,如果是躺在床上的话,还应有人陪护,防止患者跌落。
3)对处理,对发热痉挛者可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若无效时,医院抢救。
7.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持久严重的缺血性坏死,临床上认为它是冠状动脉粥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少数可有冠状动脉痉挛、炎症、栓塞、畸形等。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生前多有先兆,表现为数日内胸部不适、胸闷或心绞痛发作频繁,性质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剧烈,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且更剧烈且持续不能缓解。
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引起局部心肌坏死,称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人都有心绞痛的病史,近期加重或频繁发作,起病急骤,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大汗淋漓。有时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泄等症状。疼痛严重,用硝酸甘油不能使其缓解,需用吗啡或杜冷丁才能制止疼痛,心电图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的损伤电流,血清酶(肌酸磷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经蛋白均增高。
1)有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缺乏体力活动者是其发病危险因素。
2)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动脉持续性痉挛等原因使血管持续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久之心肌坏死是心肌梗塞的基本病因。
3)常因劳累、天气寒冷、剧烈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或饱食和在排便时用力可诱发。
1)绝对卧床,就地组织抢救。
2)持续或间断吸氧至少48小时。
3)充分止痛,可用杜冷丁50-毫克或吗啡5-10毫克肌注,疼痛剧烈肌注无效时,可用吗啡5毫克静注,疼痛较经者可用罂粟硷0.03克肌注。
4)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以备急需时给药。
5)有室性早搏时或为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时可静脉推注利多卡因75-毫克,继之以每分钟1-4毫克的速度静脉滴注,心动过缓者(每分钟少于50次),可用阿托品0.5-1.0毫克静脉或肌肉注射。
6)如无明显的低血压,可酌用扩冠药物,如硝酸甘油0.6毫克,消心痛5-10毫克口服。
7)不管是先兆症状还是心肌梗塞的出现,都必须立即停止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迅速使用应急药物,立即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嗅闻亚硝酸异戊酯,或服用冠心苏合丸等。
8)有呼吸困难及紫绀等急性左心衰竭时,应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或半卧位,也可轮流结扎双下肢,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衰程度。
9)减少或消除诱发因素,不吸烟、食不过饱、忌生冷饮食,还应防止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过于劳累。
10)心肌梗塞发生时,若出现休克,应取平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8.休克
休克是指人体受到某些强烈的病变刺激,血液循环功能受到损害以致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引起微循环血流障碍特征的综合症,是一些严重疾病死亡的重要症状。
休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血压下降、心跳加快、大汗淋漓、脉博细弱而快、手脚冰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神志改变。
1)心源性休克
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包填塞等。
2)低血容量性休克
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大面积烧伤、大出血和肠梗阻等。
3)感染性休克
如败血症、肺炎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4)药物中毒过敏性休克
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等引起的休克。
1)心源性休克时,病人应平卧、头低脚高、注意保暖,另外尽量保持患者安静,避免随意搬动,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2)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以减少毒素随血液循环至脑部而损害大脑,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饮食,并鼓励病人多喝水或菜汤之类,补充水份,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或少量退热药物口服。
3)过敏性休克病人应平卧,头低脚高以保证大脑的血液供给;如是药物引起,应立即停止服用该药物,并口服家中备用的扑尔敏8毫克,维生素C0.5-1.0克及乳酸钙0.5克,每日3次,并加用安定5毫克,每日3次,加以适当镇静。
4)低血容量休克时,病人应取平卧位,头低脚高,注意保暖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安静,防止呕吐时吸入气管内发生窒息,烦躁不安时可给予安定10毫克一次镇静。
5)经上述医院进一步抢救。
9.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和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指脑实质内大块出血,常因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诱发,多发生于老年或中年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类型有桥脑出血、内出血、小脑和脑室出血。
脑出血病人一般都有突然发生的头痛,呈喷射状的呕吐,病人一侧口角低垂、流口水,双眼及头部不由自主地向一侧偏斜。可出现一侧肢体不能运动,右侧偏瘫的病人可伴有失语,还有的病人可出现肢体抽搐、尿失禁、脑出血病人多数都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
1)血管壁病变
i高血压致小动脉硬化、坏死管壁产生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此系脑出血最重要原因。
i脑动脉粉样变:血清中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脑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血管壁变弱可自行破裂,由此引起的脑出血多发生在老年人,常伴痴呆,出血靠近脑表面常破入珠纲膜下腔,病灶多发,易复发,淀粉样变性引起的脑出血要比高血压性脑出血少见。
i血管先天性异常:脑动脉瘤、脑动脉或静脉畸形。
i血流动力学改变。
i凝血机制异常:血液病、抗凝药应用过度。
1)病人平卧,保持安静,避免反复搬运使头部受到震动而继续出血,头要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2)降血压。为防止再出血必须降血压,但不可降得太低,也不可降得太快,口服复方降压片,安宫牛黄丸等,对心情烦躁者,除要给予精神安慰外,还应适当服用安定。
3)有高热的病人,可在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冷水毛巾湿敷等物理降温方法来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脑缺氧耐受力,以降低颅内压。
10.痉挛
痉挛指不自主的发作性的骨胳肌紧张或收缩,可见于多种疾病。痉挛是全身性的,或者是双侧同时出现,持续的肌收缩称为强直性痉挛;断续的肌收缩称为阵发性痉挛,痉挛是否伴发意识障碍对诊断和治疗均有意义。
1)伴发意识障碍的:癫痫大发作、代谢性痉挛(子痫、尿毒症、低血糖、低血钙)、中毒性痉挛(金属、有机化学剂、食物、药物中毒等)以及某些急性病(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高热等。
2)不伴意识障碍的: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狂犬病、癔病性抽搐。
3)痉挛先是强直性后为阵发性,意识丧失,常伴有舌尖咬伤或尿失禁,痉挛后可有一段时期的昏睡,有反复发作史,可能是癫痫大发作。
4)妇女怀孕期间,在高血压或发热后出现痉挛,可以是子痫。
5)儿童在发高热(39摄氏度以上)期间也经常会出现痉挛。
6)有外伤史或狗咬史,表现为强直性痉或发作性的抽搐,可诊断为破伤风或狂犬病。
7)痉挛前有精神刺激,可表现为全身僵直,或四肢不规则挥舞,伴啼哭、叫喊、痉挛非不自主性,可通过暗示或强刺激中止,可能是癔病性痉挛。
1)将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后坠堵住气管,并使口腔内分泌物自动流出口外。
2)为防止患者痉挛时自己咬伤舌头,可将手帕或毛巾塞入其口中,手脚及全身抽动时,应防止碰伤,如果是躺在床铺上的话,还应有人陪护,防止患者跌落。
3)对症处理,对发热痉挛者可给擦浴降温,对癔病性痉挛可用针炙疗法,常穴位人中、内关、合谷、涌泉等。
痉挛一般不会马上造成死亡,所以不要过于慌忙,应镇定处理,同时要及时与医生联络,以便进行各种适当的治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